归经的意思就是说中药或者食物很多都有喜欢走单独的某一经的特点,这也是历代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需要强调的是,有的归经很突出鲜明,有的不是很明显。
这个理论是有临床意义的,比如呼吸系统疾患属肺虚,就应该常吃百合、山药、白果、银耳、蛤蚧、虫草等,因为这些食物入肺经,可以养补肺润肺。
肾虚腰痛腰酸,适宜多食胡桃、芝麻、桑葚、枸杞子、杜仲、栗子等,同样是因为它们都入肾经而补肾壮腰。
同样是清热,芹菜偏于清肝火,香蕉偏于清大肠热,莲子心偏于清心火,梨子、柿子偏于清肺热,猕猴桃偏于清膀胱热等等。
在对中药的描述中,除了界定它的“性”和“味”外,我们常常还会看到它的“归经”。如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黄芪甘、微苦,平。归脾、肺经。简单说,“归”指该味中药作用的归属,“经”是指脏腑经络。
中医认为,每味中药的治疗作用,对脏腑经络有明显的选择性,某种药物对某个具体部位发挥明显的治疗作用,对其他部位则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这种选择性治疗某经或某几经疾病的功效,经总结归纳,使之系统化,便形成了归经理论。如黄连、鱼腥草同属寒性药物,虽然都具有清热作用,但黄连偏于清心、胃肠之火,故归心、肝、胃、大肠经;鱼腥草偏于清肺热,故归肺经。再如同是补药,也因补肝、补脾、补肾等不同作用,而各自归肝、脾、肾经。总的来说,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来确立的。因为经络起着沟通人体表里内外的作用,生理上相互协调,发病时也相互影响。机体一旦发生病变,体表病变可以通过经络影响到内在脏腑;反之,内在脏腑病变也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上来。由于发病所在脏腑及经络循行部位不同,临床上所表现的症状则各不相同。如肺经病变常见胸闷喘咳;肝经病变,每见胁痛、抽搐等证;心经病变,每见神昏、心悸等证。而桔梗、杏仁能治胸闷喘咳,归肺经;青皮、香附可治胁痛,全蝎能定抽搐,归肝经。麝香、菖蒲能开窍醒神,朱砂能安神,故归心经等。有些药可一药归数经,是指其治疗范围较大。如麻黄归肺与膀胱经,它既能发汗宣肺平喘治疗外感风寒及咳喘之证,又能宣肺利尿治疗水肿之证。
掌握中药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可以执简御繁,在众多中药中选择适宜的药物,也便于对中药治疗作用的理解和记忆。医生可根据疾病表现的病变所属脏腑经络而选择用药。如热证有肺热、肝热等不同,治肺热咳喘,即选归肺经而善清肺热的黄芩、桑白皮等;治肝热或肝火证,即选归肝经而善降肝火的龙胆草、夏枯草等。而在药物功效相似时,掌握归经还可以鉴别应用这些药物,取得更加准确的疗效。如羌活、葛根、柴胡、吴茱萸、细辛同为治头痛之药,但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葛根善治阳明经头痛、柴胡善治少阳经头痛、吴茱萸善治厥阴经头痛、细辛善治少阴经头痛等。
但运用归经理论必须注意,不能将中医脏腑经络定位与现代医学的脏器解剖部位混为一谈,因为中医的脏腑经络包含了更广的概念及其循行部位,二者有很大区别。再者,在应用药物的时候,也不能只遵循药物的归经,而忽略其四气五味等其他性能。因为某一脏腑、经络发生病变,可能有的属寒,有的属热,有的属虚,有的属实,不能将归该经的药物不加区别地应用。而同归一经的药物,其作用有温、清、补、泻的不同,如肺病咳嗽,虽然黄芩、干姜、百合、葶苈子都能归肺经,但黄芩主要清肺热,干姜则能温肺寒,百合补肺虚,而葶苈子则泻肺实,如此等等。此外,由于脏腑经络的病变可以相互影响,临床用药时,并不能单纯地使用某一经的药物。如肺病而见脾虚者,需兼用健脾之药,使肺有所养而逐渐向愈;肝阳上亢源于肾阴不足者,宜加用滋补肾阴的药物,使肝木得以肾水所涵而使虚阳自潜。
![]() ![]() 病有万变治各有药。补气以蜜芪、人参,补血以芎、归、芍、地。气之滞者,行之以香附、砂仁,气之逆者,顺之以陈皮、苏子、杏仁、乌药。理肝气以青皮、木香,泻肺气以前胡、枳壳。沉香降肾气,菖蒲开心气,小茴治疝气,是则所宜之也。 至于血有当破者则有苏木、红花、三棱、莪术、桃仁、牛膝、归尾、刘寄奴,血有当凉者则有紫草、侧柏叶、白薇、生地,血有当止者则有地榆、梗皮、茜根。散血以田七,活血以玄胡,化瘀血以藕节、小蓟,调经血以栀子、丹皮,瓦弄子消血块。丹参补心血,蒲黄、卷柏生则行血熟则止血。而川芎、归身为血中之气药。 除湿无如苍术,散满必资厚朴。消肿以利水为先,虚肿以健脾为急,面肿者,风,白附为止,足肿者,湿,防、仁能除。 至于消食之品,麦芽消面食,山楂消肉食,神曲消果食,所宜分也。若夫消积杀虫则雷丸、鹤虱、无异、阿魏、胡粉、水仙、槟榔、川楝子、枳实、使君子所当选也。 化痰之药有寒有热。黄芩、瓜蒌、竹王、川贝治热痰而入心肺,半夏燥湿而入脾经。风痰则枳实、礞石岂可混施。至于气行痰行,理气之品皆痰药也。湿热为痰之源,则利水泻火。诸药皆痰药也,学者当隅反也。解郁以郁金为最,而香附、黑栀因症而施。解暑以香薷为主,而扁豆、滑石平寒而用。更将滋补以熟地、紫河车、龟板、阿胶、沙参、玉竹、天冬、麦冬。降火则有丹皮、玄参、童便最宜。 尔其黄莲、犀角能泻心火,黄芩、桑白泻肺火,龙胆、青黛、羚羊角、芦荟泻肝火,知母、黄柏泻肾火,大青叶、大黄、石膏、天花粉泻胃火,栀子泻三焦之火,赤茯苓、木通泻小肠之火是则所宜之分。 至于祛寒则附子、炮姜、吴萸、肉桂,暖胃则丁香、白豆蔻、胡椒、砂仁。呕吐之症其因有三:因风半夏、生姜、霍香、陈皮必用;因寒则丁香、砂仁、川椒必资;因热则竹茹、芦根必问。至若风泻则祛风葛根最妙,热泻则宜分水木通、赤茯,虚泻当升升麻可加于补剂,清泻宜涩肉豆蔻须配赤石脂。若夫**不通则木通、车前、猪苓、泽泻、赤茯、白茯其要也。大便不利则当归、郁李仁、火麻仁、皂角润之滑之,大黄、葶历、朴硝、铅粉攻之决之,苁蓉、锁阳、四物、六味滋之润之,变而通之在乎人尔。 再考头痛,太阳居脑治以藁本、姜活;少阳居侧平以柴胡、川芎;阳明居额疗以升麻、白芷,此三阳头痛之症治也。润燥则二地、二冬、牛乳、甘蔗。呃逆则橘皮、竹茹、柿蒂、丁香。治疟则首乌、乌梅、常山、草果。涩精则牡蛎、龙骨、莲须、茨实、金樱、枣皮。腰痛则杜仲、牛膝、故纸、胡桃。祛风祛湿补壮筋骨则海桐皮、五加皮、石楠叶、桑寄生、白鲜皮、川断、巴戟、川艽、灵仙、片仔癀、虎骨、干漆。皮痒则苍耳子、地肤子、浮萍煎浴最可。泻热解毒则银花、甘草、连翘、牛子、射干、贯仲、公英、茨菇。通淋则石韦、扁蓄、青黛、瞿麦、海金沙。腹痛则芍药、甘草;滞痛则青皮、白芍、陈皮、枳实、槟榔、木香、腹皮、腹子、乳香、没药;塞痛则吴萸、良姜、玄胡、肉桂;热痛则大黄、枳实二者可医。行水则芫花、大戟、甘遂、牵牛、商陆、防己。燥嗽则百合、紫菀、冬花、沙参、桔梗、川贝、括蒌;痰嗽则陈皮、半夏。久咳则五味、粟壳;寒咳则百部、肉桂、附子、炮姜。喉痛则山豆根、牛蒡子、生甘草、桔梗、姜蚕、射干。牙痛因风则皂角、细辛;因虫则藜炉塞孔;因寒则毕拨;因火则黄柏、青黛。口臭则香薷是用。鼻渊则辛荑、苍耳子。瘿瘤则公英、地丁、昆布、海藻、浙贝、夏枯草。吐风痰以瓜蒂、赤**。开关散以皂角、细辛。若夫疏风发表尤宜至祥,麻黄肺经药而走太阳;桂枝引营而达肌表。阳明胃则有升麻、葛根、白芷;太阳膀胱则有姜活、藁本;少阳胆则有柴胡;川芎、前胡入肺;荆芥疏肝;防风搜肝泻肺;苍术辟恶去湿;细辛、独活入心肾;薄荷、紫苏理肺风;白附去头面之风;姜蚕、全蝎、天麻、钩藤定抽搐之风所宜分也。 又若健脾则有白术、党参、茯苓、淮山、茨实、龙眼肉。缩**则有益智、桑螵蛸。暖丹田则有破故纸、大茴、胡芦巴。安胎则有黄芩、白术、阿胶、艾叶。瘀血作痛则有蒲黄、灵脂。产后血晕则荆芥、泽兰。又若伸筋乳香;止痛以没药。蓖麻拔毒;白蜡生肌。姜黄理血中之气莪术破气中之血。退红肿以全绿、重楼、木鳖子。锁镇惊散魂以琥珀、珍珠。 狗补脾,羊补肺,鸡补肝,鳝大热,螺大寒,鲩鱼治痢。鹿茸补精,复盆子、枸杞子、菟丝子、女贞子、黄精、狗脊补肾之良药也。枣仁、柏仁、辰砂养心。茯神补心以通肾;远志补肾以通心。 用药大要如斯而已矣,好学深思之君又当博《本草图经》以究其全焉。 四气、五味、六陈、七情、十八反、十九畏、妊娠服药禁忌歌诀 四气歌 五味歌 六 陈 歌 七情歌 十 八 反 歌
妊娠服药禁忌歌 |
评论